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祭灶日”,要“送灶爷”,俗称“小年”,从此拉开了春节的序幕。相传这一天灶老爷要上天,家家祭灶。旧时,家家灶间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祭灶与过年有密切的关系。相传在七天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为天上诸神引路,因而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
腊月廿三,喜迎小年!祭灶神!送灶神!
家家都有神明住,不知神明住何处。宅神门神和灶神,全凭三尊把家护。道教神明遍虚空,与人生活紧相依。最常伴我居家中,保护人口家宅宁,便是宅神、门神和灶君。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爷,是中国百姓心中极为亲近的神灵。无论宫廷还是民间,灶神信仰都极为普遍。关于灶神的来历,众说纷纭,充满了神秘与传奇色彩。
据史书记载,灶神的身份多种多样,有炎帝、黄帝、火正祝融、先炊老妇、种火老母、张单(张禅)、苏吉利等。目前,民间灶头所供的灶神多为张单,形象为黑面长须。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灶神原本主管饮食之事。汉代以后,灶神的职责逐渐演变,成为上天派驻下界的监察使,负责掌握每家每户的寿夭祸福。老百姓因此希望灶神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风情的敬灶安灶习俗。
灶经中灶王形象
灶王像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灶王爷与童子们其乐融融的“年画像”、灶王爷单独持法器的“温和像”以及灶王爷与灶王奶奶共同持法器的“夫妻像”。
在道教经典中,灶王形象多为女神。如《太上洞真安灶经》记载灶神为炊母神母,是五帝司命之官、应天曹为直符之使。《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则称灶神为种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达于神明。
然而,在民间供奉的灶神像中,多为男神形象。这可能是因为灶神被视为“一家之主”,以老爷爷的形象出现更符合民情。不过,无论男女形象,灶神都是保佑家宅平安、人口安康的神灵。
祭灶神
我国古代祭灶神习俗源远流长,《礼记·月令》已有记载。秦朝将祭灶神列为“五祀”之一,汉代则成为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南北朝以后,灶神信仰逐渐成为民间习俗,隋唐以来日益普遍,一直延续至近代。
1、灶王爷与人的“互动”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尤以腊月和正月为甚。腊月是年尾,正月是年头,这两个月份承载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腊月的节日从腊八开始预热,正式庆祝则从腊月二十三开始。
腊月二十三(也有二十四祭灶的),民间称为小年,是灶王爷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善恶的日子。
为了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家家户户会在灶王爷像或灶王板前摆上丰盛的供品,如鸡鸭鱼肉虾、蛋果糖酒茶等,并在灶王爷嘴上涂抹糖蜂蜜甜瓜等甜食,以堵住其嘴,使其无法说坏话。
供品供奉完毕后,人们会将灶王爷的画像请下来焚化掉,送灶王上天。然后在年三十的子时贴上新的灶王像,以示将灶王爷重新请回家中,保佑家里新一年的安康。
2、安灶敬灶
灶君对百姓护佑有加,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因此,人们自然对其感恩戴德,敬奉殷勤。实际上,中国古代祭灶习俗很早就受到朝野重视。明胡广等纂《礼记大全》记载先秦七祀中灶居其一,说明灶神在古代祭祀中的重要地位。
民间灶神信仰更为普遍,流传着许多供奉灶王爷灵验的故事。如汉宣帝时阴子方以黄羊祀灶而获富贵的故事,就广为流传。此外,各地还有不同的祭灶宜忌和习俗,如焚纸印灶马、供奉糖饼、合家罗拜祝祷等。
方士与道教徒也十分看重祭灶。西汉司马迁《史记》记载方士李少君向汉武帝进言祠灶可致物,炼丹可益寿成仙。道教经典如《太上洞真安灶经》对敬灶醮礼作了详细介绍,包括祀灶吉日、酒果摆设、案台布置、祝咒用语以及注意事项等。
清代《敬灶全书》所收《敬灶篇》则列举了祭灶准则,强调每月朔望、每日早晚都要虔诚敬灶,以保家庭清吉、人口平安。同时,还详细描述了安灶之法,如立灶位置、灶口方向、灶台尺寸及禁忌等。
3、祭灶形式
唐代以前,灶神上天之日多为农历十二月初八或每月晦日。宋代以后,灶神上天的时间逐渐固定为江北地区腊月二十三日、江南地区腊月二十四日。旧时每逢灶王上天之日,家家户户都要祭灶,唯恐得罪这位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使者。
祭灶时,人们会烧香磕头、念祷祝词,请求灶王在玉皇大帝御前多讲好话。同时,还会将烤化的饴糖抹在灶王爷画像的嘴上,以堵住其嘴。供品则多为丰盛的酒菜和甜食,以讨好灶神。
宋代范成大《祭灶词》生动描绘了祭灶的场景和禁忌:“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送灶君上天还有一定的仪式,如将灶君画像揭下与元宝等一起焚化、用纸糊成轿子送灶君上天等。接灶仪式则通常在正月初一进行,家家户户会准备丰盛的供品迎接灶神归来。
4、接灶仪式
灶王爷上天后,还需接回来继续护佑家宅。关于灶王爷上天的时间长短,有不同说法。一种认为灶王在除夕之夜与其他神仙一同降临人间;另一种则认为灶君上天奏事来回总共七天。
无论哪种说法,正月初一都是接灶的日子。家家户户会准备丰盛的供品迎接灶神归来,并焚香礼拜以示恭敬。接灶仪式如同为远方来客接风洗尘一般隆重而热烈。
5、灶上避忌
对灶君的崇敬不仅体现在祀奉上,还表现在许多忌讳上。如对灶前不能放的东西、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等都有严格规定。尤其是对女性,禁忌更多。如《敬灶全书·灶上避忌》所载:“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体;月经未完的妇女不得经过灶前;披头散发者不得烧饭做菜;不得将污脏物送入灶内燃烧”等。
家家皆有神明驻,神明居所却难觅。宅神门神与灶神,三位尊神护家邑。
民间故事,纯属虚构,合理取舍,请勿入迷,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