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氏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三十五位。
姓氏源流
渊源(1)
源于 芈姓,出自春秋时期 楚国 若敖的后代 斗班,属于以传说为氏。 若敖的儿子名叫 斗伯比,斗伯比的儿子名叫 令尹子文。
令尹子文,是春秋时期 楚国名相,他为楚国的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令尹,是 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 令尹子文姓斗,名豰 於菟(gōu wú tù),字子文。他是 楚国贵族 若敖氏斗伯比和表妹邙子之女偷情所生,生下后弃在 云梦泽北(今 湖北天门),被母虎抚养,当时楚国称老虎为“ 於菟”,把喂乳叫“豰”,因此豰於菟的意思就是“虎乳育的”。当时, 楚国的 附庸国祁国国君祁子出猎时见到豰 於菟被老虎喂养,觉得很惊奇,遂抱回鞠养。
豰 於菟当上 楚国 令尹,改名 令尹子文。为了 楚国的强大, 令尹子文主动地献出自家的私财来缓解国家的财政困难,而不惜自己“有饥色,妻子冻馁”,他在政治上侵削诸大夫的封邑,交还给 楚成王芈頵(熊恽),以壮大楚国王室的财富和力量,强化楚成王的王权。这就是 子文“ 毁家纾难”的故事。
据史籍《左传》中记载,子文于周惠王姬阆十四年( 楚成王九年,公元前663年)开始做 令尹,到(楚成王三十六年,公元前636年)让位给子玉,在这二十八年中,他曾数次被罢免而又被重新任命为令尹。
由于 令尹子文小时候是吃虎乳长大的,因虎身有斑纹,后代就用“斑”为姓氏。古代,“班”和“斑”两字通用,其后裔子孙后有改称班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2)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 宋国大夫耏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左传·文公十一年》中记载:“ 宋公于是以门赏耏班,使食其征,谓之 耏门。”
周顷王 姬壬臣四年( 宋昭公子杵臼五年,公元前615年), 宋昭公将城门的税收赏赐给大夫耏班,后世遂用“ 耏门”来作为食税、征税之典实。
在耏班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班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3)
源于 芈姓,出自春秋时期 楚国 令尹阙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风俗通》的记载:“班姓为楚 令尹阙班( 斗班)的后代。得姓始祖 斗班。”
春秋时期, 楚国有一位著名的令尹叫阙班。
一鸣惊人的 楚庄王芈旅( 熊侣)执政时期, 楚国有个大夫叫斗越椒,字伯梦,是子良之子, 令尹子文之侄,更是楚国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曾指挥楚军击败过 郑国。
斗越椒常埋怨 楚庄王不升自己的官职,因此心怀不满,谋欲作反。于是,他乘 楚庄王率大军于 周定王姬瑜二年(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出征陆浑戎时,找到族弟 斗班商议谋反。 斗班不从,反对道:“夫我斗氏,世受 楚国爵禄,此乃乔木老臣,焉可背反哉?”
斗越椒见 斗班不从,恐其泄露己谋,即拔剑来斩之。 斗班当场大叫:“伯梦欲谋反耶?吾恐斗氏之鬼绝祀矣!”言未讫,头已落地。
斗越椒杀了 斗班之后,率 若敖氏之族杀了司马蒍贾,遂居烝野,之后率本部将卒埋伏在皋浒(今 湖北 襄樊西部),准备待 楚庄王班师回国之时突袭杀之。
到了农历7月,楚军得胜归至皋浒,斗越椒横枪勒马,振甲披袍突然杀出,截住 王驾。 楚庄王认得是越椒,不知其由,乃问道:“伯梦欲何为耶?”斗越椒大骂:“无道昏君!我欲诛汝守国。”楚军大将潘尪从 楚庄王身旁抢出,来斩斗越椒,斗越椒更不恋战,抽一劲箭,直望楚庄王车幔射之,楚庄王躲过,其箭贯于车盖。越椒又抽一矢,望 楚庄王心胸射之,楚庄王又躲其箭,直透重铠。
随后,大将 孙叔敖以 王旗麾进诸军,神箭手 养由基则拍马来取斗越椒,二马战上十合,一旁的潘尪夹攻,斗越椒措手不及,被由基斩于马下。 楚庄王下令不要降卒,尽斩于皋浒。
其后, 楚庄王大屠 若敖氏家族,只有 斗班、斗克黄二家族不但不杀,还予以赏赐。
在 斗班的后裔子孙中,与 令尹子文的后裔子孙一样,皆以先祖名字中的“班”为姓氏,称班氏,后有改为半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4)
源于 姬姓,出自春秋时期 鲁国巧匠 公输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输班,公元前507~前444年待考,曹姓,公孙氏,出生于鲁国的 附庸国小邾国,为没落贵族后裔,世人因称其为 鲁班。
公输班 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著名的发明家,长期以来受到人民的尊敬,被尊奉为“匠师之祖”。作为杰出的神工巧匠,也成为人们歌颂创造、发明的 神话人物。
在公输班的后裔子孙和弟子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位姓氏者,称班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5)
源于 回族,出自明朝明朝时期古里国回回舍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舍班,古里国回回,后随父亲经商至中国,入附明朝,被授予 南京 锦衣卫 镇抚使。
古里国,即 印度南部 喀拉拉邦第三大城市 科泽科德( 马拉雅拉姆语为Kozhikode),又称 卡利卡特(英文为Calicut),在 中国古籍中称为 古里国,是昔日的马拉巴尔地区的一部分。科泽科德以为公元1406年明朝的郑和、公元1498年 葡萄牙的 瓦斯科·达·伽马这两位东西方 航海家的共同登陆的地点和共同去世的地点而著名。特别有意思的是,英文单词“calico”(印花布、花斑动物、妙龄女学生)就来源于这个城市的名称。
古里国出现于公元十三世纪。阿拉伯语中的名字为Kalikut。在宋朝典籍中被称为南毗国(婆罗门姓Namburi),元朝古籍中称为“古里佛”,明朝古籍称为“古里”。 伊本·白图泰游纪中称为为Kalicut( 卡里 卡特)。
古里国还被称为公鸡堡垒(Cock Fort)。
古里国有着古老的历史。在桑伽姆(Sangam)时期(公元前三~公元三世纪),古里国就是以 泰米尔语Kallikkottai作为名字的港口了。阿拉伯人和中国人在该地长期从事香料贸易,使得这座 港口城市逐渐开始繁荣起来。古里国在后桑伽姆时期的历史没有被记载下来,那属于南部印度的黑暗时期。
公元九世纪时,古里国成为第二 朱罗王朝(Chera)的一部分。朱罗 王国又称Perumals王国。 宋徽宗 赵佶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这个王国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地区,称为Nadus,其中包括Ernad和Polanad。古里国开始时是处于Polanad的 统治者Porlarthris的管辖之下。
公元十三世纪时,古里国是Polanad和Ernad的争夺的一个重要的城市。Ernad的总部在Nediyiruppu,它的统治者Udaiyavar想要得到一个出海口。经过四十八年的争斗,Ernad赢得了胜利,在Velapuram建立了城堡。
在Ernad占据了科泽科德后,统治者Udaiyavar的势力得到了增强,他被人们称为Swami Nambiyathiri Thirumulpad,后来又改称Samuri或Samuthiri, 欧洲人称他为“扎莫林”(Zamorin,来源于马拉雅拉姆语Samuthri Raja,意思是统治大海和山川的人)。被城堡环绕的地带被称为Koyil(宫殿)和 Kodu(筑堡垒于)。据史 学家K.V.Krishnan Iyer的研究,就是今“科泽科德”名字的来源。
古里国以其在 马拉巴尔海岸上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扎莫林将古里国辟为一个自由港,任何船只都可以在古里国停泊,补充淡水和食物。这一举措使古里国成为马拉巴尔海岸最富庶的国家。 胡椒和 生姜是当时古里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穆斯林占据着这个国家的统治地位,通过给予马拉巴尔海岸的阿拉伯人特殊照顾,确保了古里国在海上贸易的优势地位。很久以来,古里国就以它迷人的特征和繁荣的景象吸引着游客。公元十四世纪时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多次访问古里国。直到今天,古里国曾经拥有的荣耀仍未退色。
元朝时期航海家 汪大渊曾访问过古里国,在所著《 岛夷志略》一书有专篇纪述。从明朝 洪武~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中国多次派遣使者访问古里国。根据随 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 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记载,古里国人分五等:回回、南毗、哲地、革令、木瓜;国人多数信回教,国王南毗人(Namburi),信释教,掌管国事的大头目信回教。
古里国国王曾在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派遣使者去中国朝贡,贡献宝石、金腰带、珊瑚珠、胡椒、木香等;其中的金腰带是国王令匠人用五十两黄金抽细丝编成片,镶嵌多色宝石、珍珠造成的一条宝带。其时明朝与古里国两国关系十分密切。
郑和率领商船队七次下西洋,首次下西洋 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冬到达古里,在之后每次都会访问古里。郑和的船队带来去瓷器和丝绸,古里国国王派掌管国家事务的大头目带领二头目、算手、中介人和明朝官员面对面议价,平等交易,击掌定价,书写两份合约,各收一份,此后无论货物价格升降,双方都信守合同无悔。古里国以六成金币“法南”(fanam)或银币“答儿”(tar)支付货款。随后古里国的富商带来宝石、珍珠、珊瑚等货物来议价,为期一到三个月。 郑和的船队还把古里国作为补充淡水和食物以及向西进入 阿拉伯海和 非洲海岸的基地。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到达古里国后,古里国国王接受了明成祖朱棣诏封古里王的敕书和诰命银印,各头目接受升赏品级冠服;郑和还在古里 立石碑亭纪念:“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根据史料记载郑下西洋队伍中还有两名古里国人沙班和沙孝祖,二人都是原南京锦衣卫副千户。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农历4月,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途中,就在古里国去世。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耶稣教传教士Godiho de Eredia曾看见郑和在古里所立的石碑,并予以记载。
古里国的政治历史也是西方大国策划的诡谲和怀有敌意的阴谋故事。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5月,瓦斯科·达·伽马带领一个葡萄牙贸易代表团在卡里卡特北部十八公里处的Kappad登陆。卡里卡特当地的统治者和达·伽马谈判从 阿拉伯过来的贸易路线时,起了剧烈的冲突。扎莫林派出了一支由八十艘战船和一千五百人组成的舰队。最后 达·伽马让步,以一封模拟两可的海路权信件为协谈条件,并拒绝留下他船上的物品做为抵押。达·伽马在卡里卡特留下了几位葡萄牙水手,做为 日后贸易的联络人,但是这些葡萄牙籍联络人后来都被谋杀了。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2月12日,达·伽马率领二十艘军舰再度从葡萄牙出发,准备用葡萄牙的军事力量来巩固新开的航线。当达·伽马抵达卡里卡特时,他的船队已扩编到二十九艘,很快征服了该地,并掠夺了大量的贵重商品。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达·伽马在印度已有“武力至上的问题调停者”的称呼,他派遣了更多军舰到 东非和 西印度,年底的12月24日达·伽马在当地过逝,被火化后埋在印度 柯钦的圣法兰西斯教堂,直到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才被运回葡萄牙,重葬在维第格拉(Vidiqueira)。
明嘉靖七~十七年(公元1528~1538年),古里国的统治者在同葡萄牙人争夺香料贸易主导权的战争中连续两次战败,葡萄牙人在科泽科德修筑了堡垒。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葡萄牙人对香料贸易的独占权得到最后承认。和平只持续了一阵子,在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当地国王破坏了葡萄牙人的堡垒。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葡萄牙人再次赢得了战争,重新获得了在科泽科德驻扎的权利。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葡萄牙人和国王的军队一起镇压了当地海军将领Kunjali的叛乱。
公元十七世纪的初期,荷兰人也开始在科泽科德发展贸易,葡萄牙力量和影响开始退色。古里国联合荷兰人在清 康熙二~三年(公元1663~1664年)取得了对葡萄牙人的最后的胜利,从而摆脱了葡萄牙人的控制。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 英国人在科泽科德开设了一个商业据点,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法国人也开了一个。
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印度 迈索尔的穆斯林统治者 海德尔·阿里率领军队攻占并破坏了科泽科德,古里国最后一代统治者在自己的宫殿内自杀。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英国人赶走了迈索尔的统治者,从此开始直接统治科泽科德。
公元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独立,科泽科德成为 马德拉斯的第一个成员。1956年,印度政府将 行政区划按照语言界限重新组织,科泽科德从此属于喀拉拉邦。
在明宣宗 朱瞻基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舍班受命出使西域,招抚回回归附明朝,以功迁到千户,被明宣宗赐汉姓“沙”,名“班”,史称 沙班。明宣宗当时给舍班赐姓为沙氏,其主要原因即“舍”和“沙”谐音。此后,沙氏成为“回族十三姓”之一。今回族沙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江浙地区。
在沙班的后裔子孙中,分衍有一支班氏,属于因故以先祖名字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郡望堂号
郡望
扶风郡
周朝时期置郡,其时 辖地在今 陕西省 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 左冯翊合为三辅, 治所在今陕西省 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 长安县以西、 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 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 麟游县、干县以西, 秦岭以北、 山东省 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 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 池阳(今陕西泾阳),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 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 岐州一带为 扶风郡。
黎阳郡
西汉高祖年间设 黎阳县,属 冀州 魏郡,这是 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 山东北。 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 黎阳县名。东晋 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 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天平元年~ 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 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大业二年(丙寅, 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 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 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 公元988年),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 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宋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 山西。宋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 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宋 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军升为浚州,治所在浮丘 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为 通州。 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复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浚县属 大名府,清 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属卫辉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废府设道,浚县属 河北道。民国十六年( 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行署。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属第十三行署。民国二十九年( 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 冀鲁豫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国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浚县民主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属 平原省 安阳专区。1952年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12月1日,浚县改属 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4月18日,撤销安阳专区,浚县划归 新乡专区。1961年12月19日,恢复安阳专属,浚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年 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浚县属 安阳市。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 鹤壁市。1986年,浚县辖10乡1镇,即 城关乡、善堂乡、 王庄乡、屯子乡、 白寺乡、钜桥乡、大赉店乡、卫贤乡、 小河乡、 新镇乡和 城关镇。1992年4月24日, 河南省民政厅批复,撤销善堂乡、大赉店乡,设立善堂镇、 大赉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 行政区域不变。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新镇乡、小河乡,设立新镇镇、 小河镇。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将浚县大赉店镇划入鹤壁市郊区。1997年12月29日,屯子乡撤乡建镇。1998年10月8日,钜桥乡撤乡建镇。2000年末,浚县辖 六镇四乡,即城关镇、善堂镇、屯子镇、钜桥镇、新镇镇、小河镇和城关乡、王庄乡、白寺乡、卫贤乡。
堂号
定远堂:汉朝的时候, 班超出使西域有功,被封为定远侯,后代因称“定远堂”。
汉书堂:汉朝 班彪的儿子 班固、女儿 班昭, 父子三人一同写成了《汉书》,后代因称“汉书堂”。
字辈排行
天津静海: 士居振(青,震)荫(正), 景(炳)维俊哲, 乃国之祥;
山东微山,临沂: 旺文绪成功,鲁忠亮志领,可奉明修德,高仲宪永维,士守开昌训,元益页廷青;
山东平邑: 班风玉兴德,守乃召庆祥,永远增开泰,苏纪宗洪昌;
山东惠民: 秀景存树福洪昌;
山东莒县:得喜瑞发,贵夫凤孝;
江苏宿迁:梦怀德相玉,启广明健国;
广西 钦州 :文瑞日光华,广成秀仕喜,国泰永荣家;
广西 靖西 :儒文奇士福,庆尚大武兴,仁国恩康;
广西 东兰,凤山,南丹,天蛾 :尚述统荣华,富贵昌文武,家风显科名,万世光仁寿;
广西 南宁 长堽村:济元以道光,文廷名克正,定作品忠臣,汝世荣华永,尚其义复仁;
河南夏邑:续述德俊兴,宜孝念高增,恪慎知崇业,庆祥福禄升,建勋继汉远,传贤振华东,爱国先安民,连贵世昌荣;
河南 杞县 :诗书绵世泽,忠孝振家风,道德传继远,礼让兴玉龙;
河南南召: ? ? ? 红青,富丰长太顺,文明生光彩,自治家到立, 慈善进宝来;
贵州织金: 朝正廷登维,安邦定国其,文成思武德,万世永光辉;
贵州紫云(四大寨):奇守光朝,应有可国,天明显庆,兴由继忠,承启贤德,文武吉强,大学荣昌,富贵永恒;
贵州紫云(板当镇):七洲开可国,应世文天廷,大电荣光祖,鹏程万里名;
贵州开阳: 朝久风永严,世正顺大廷,文德兴友光明;
贵州息烽: 应永庭世汉;之科德在启;朝顺忆秦赣;洪宗烂塬黔;强荣昌贤;族茂富贵扬;
贵州金沙:久定吉安国如强,成鸿世宇登显帮;
贵州 长顺:习锦才国忠、朝启文天庭、大殿荣光祖、鹏程万里明;
贵州罗甸:自以朝廷尚,如登凤积熙,宏开兴继祖,立德定英奇;
贵州惠水:国朝文正起,世代福禄强;
安徽舒城 :乾开志时,子朝尚天, 从新启, 正国贤, 德高世大,代有文印,邦家远绍,永庆昌明;
安徽肥西: 永道德应强 瑞仁伍开世;
安徽巢湖: 文廷志仲尚,永有国善良,广大宗先业,宏开锡庆长,经正邦基盛,家隆世德扬,嘉贞昭祖泽,富贵定传芳;
安徽无为: 杂谈宜基操,尚广???,胜景逢良友,维仕家国芳;
安徽含山: 裕家必自宝,定品可倚纯,守世宜崇德,敦宗方正伦;
安徽和县: 德在继志,孝友成名,英才复起,克振家声;
辽宁 大石桥 :启世公圣,守国德兴,显耀允兆,吉树永成,开功玉师,熙福扬明,浩学尚礼,康泰易生;
吉林扶余:喜文清福,成继振朝,德玉兴久庆,维照瑞秀云;
吉林洮南:自应九文奉(凤), 廷士国福德, 泰景海(树)立;
吉林榆树:明文永亚,玉立秀…..
河南原阳:…国永建昌 ;
历史名人
西汉末年,班姓的子孙就进入了朝廷。班壹、班况,虽然官位不算太高,但4个儿女却有上乘表现:老大班伯,是一位精通《诗》、《书》、《论语》的学者,曾数次聘书使匈奴,为 定襄大守。他精选取掾吏,收捕盗贼,郡中称为神明;老二班施,官拜谏大夫,以博学有俊才深受皇帝器重;老三班稚,也就是班固、班超、班昭三兄妹的祖父,以方直自守见称,终官延陵郎;其女儿就是著名的才女班捷妤。根据《汉书·所妃传》的记载, 班婕妤贤才通辩,深受成帝的宠幸。有一次,皇帝偕之游后庭,甚至要她同辇,被以礼制不合而婉辞。后成帝移情于 赵飞燕,将其冷落于长信宫。于是,他作赋自伤,文辞哀楚凄丽,千百年来被传诵不绝。《汉书》,是中国的不朽史籍,作者为班固、班昭。事产上,第一个动笔撰写《汉书》的人,并不是班固,而是班固的父亲班彪。史书记载说,班彪也是一位才气横溢的才子,东汉初,任徐县令,因病免官,便专力从事史学。因感于《史记》所记史实止于 汉武帝太初年间,乃收集史料,采录前史遗事异文,作《后传》60余篇,不幸去世。其子班固继续修成《汉书》,其女班昭( 曹大家)等又补充班固所未完成的《八表》、《 天文志》部分。西汉有 越骑校尉班况、西域名将班超(班彪少子)、班勇、明代有 直隶 饶阳丞班言等,都有是值得敬仰的人物。
班彪
字叔皮,后汉 扶风安陵人。性格慎重,好古。20余岁的时候,因为避难跟从隗嚣,写了《王命论》想感化他,但是隗嚣始终不为所动。班彪于是转而躲避到 河西,为 窦融出谋划策,帮助汉王朝的兴起。汉光武帝初的时候举茂才,拜许令,后来因为疾病而辞去了官职。他因为才华很高,于是专心研究史籍。他才前史遗事,旁贯异文,后来作传数十篇。用来补充史记太初以后的缺节。后来又担任了 望都长。卒于官,终年51岁。
班固
字 孟坚,为后汉班彪的儿子。他的父亲班彪写《汉书》 ,没有完成就死去了,班固于是回到家里,继续他父亲的事业,被人告发他在私自修改国史,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为他上书辩白,他才得以获释。 明帝任命他为 兰台令史,后来被迁为郎,典校秘书,终于写成了《汉书》。从 永平到章帝建初中,前后经历20余年,只有八表及天文志没有写完。建初四年章帝让儒生博士讨论《五经》的异同,班固应昭写成《白虎通德论》。和帝永元元年 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四年,帝与宦官合谋杀死了宪,班固也被洛阳令捕入狱,永元四年死于监狱之中。终年60岁。
班超
字 仲升。 班彪的儿子,班固的弟弟。班彪死后,家境贫困,班超为了养活母亲只好为官府抄书。曾投笔叹息道:“大丈夫无他志略,当校 傅介子、 张骞立功异域以取侯封。安能久侍笔墨乎?”明帝永平十六年,他率领着三十六人出使西域,使得西域五十余城获得安宁。班超在西域呆了31年。被任命为 西域都护,封为定远侯。实现了他的愿望。年老后,回到 洛阳,拜为 射声校尉。同年病逝,终年70岁。
班昭
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 陕西省咸阳东北)人,出生于一个“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显贵人家。其父班彪,很有学问;长兄班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文学家;次兄班超,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将。家庭的熏陶,父兄的影响,加上自身的聪颖努力,使班昭成为一个博学广识的学者。她对祖国文化事业的突出贡献,是整理并续成重要的史学巨著《汉书》。她去世时,当朝的 皇太后亲自素服举哀,为她行国葬之礼。这个女子,就是中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
班言
明朝名士(生辰不详)。
宗祠用联
四言通用联
史追左马;
功大傅张。
——佚名撰班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九岁能属文,及长,博贯载籍。父亲班彪曾著《史记后传》,未能完成,他续写时,被人告发私改国史而下狱,弟弟班超上书辩解,被释放。后官兰台令史,奉诏完成父亲的著作,历二十余年,撰成《汉书》,文辞典雅,叙事详赡,继 司马迁之后,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 断代史体例。善于作赋,有《两都赋》等。永元初年,跟随 大将军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有《班兰台集》。左,指春秋时史学家 左丘明,相传为《左传》的作者;马,指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著有《史记》。下联说东汉名将班超,字仲升,班固的弟弟,年轻时以教书为生,曾投笔叹道:“大丈夫也没有其他志向,只是应当效法傅介子、张骞到外国立功,取得封侯。怎么能长时间消磨在笔砚之间呢!”永平年间,跟从 窦固出击 北匈奴,又奉命率人赴 西域,杀了匈奴派驻 鄯善的人员,废了亲附匈奴的 疏勒王,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后陆续 平定了 莎车、 龟兹、 焉耆等地贵族的变乱,击退了月氏的入侵,保护了 西域各族的安全及 丝绸之路的畅通。永元年间,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傅,指西汉傅介子,曾出使 西域,计杀楼兰王,封义阳侯;张,指西汉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封 博望侯。
仙舟循吏;
虎穴通侯。
——佚名撰班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唐·班景倩,以儒名家,自采访史入为 大理少卿,过大梁,刺史 倪若水饯之,立望其行尘,久之乃返,谓官属曰:“班生此行,何异 登仙。”下联典指东汉·班超,明、章两帝时出征西域,历官军司马、将军长史、西域都护,安集五十余国,封定远侯。
婕妤辞宠;
惠姬抚孤。
——佚名撰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班况之女,成帝时入宫为 婕妤,帝游后庭欲与之同辇,婕妤辞之。下联典指汉·班彪之女惠姬(班昭)夫死守节,教子成人。
秘书续史;
投笔封侯。
——佚名撰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班固为典校秘书,其父班彪作《汉书》未竟而卒,固续成之。下联典指班固其弟 班超投笔从戎,以功封定远侯。
六言通用联
婕妤同辇辞宠;
惠姬守节抚孤。
——佚名撰班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西汉女文学家班婕妤( 妃嫔的称号),名不详,班固的祖姑。少年时有才学,成帝时被选人宫中,立为 婕妤。一次,成帝游后庭,想要她同辇(同坐一辆车),她推辞了。后遭赵飞燕谗言,自己请求去长信宫奉养太后。现存作品《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写她在宫中的苦闷心情,极为哀婉。下联典指东汉史学家班昭,一名姬,字惠姬,班固的妹妹。班固死时,所撰《汉书》的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她奉命与 马续共同续撰。《汉书》初出时,读者多不通晓,她又教 马融等人诵读。丈夫曹世叔死后,她抚养儿子曹谷成人。和帝时,经常出入宫廷,担任 皇后和 妃嫔的教师,号称“曹大家(姑)”。
祖孙均为武将;
父女俱有才名。
——佚名撰班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东汉将军长只班超及其孙五营兵屯长、 京兆尹班始,均为当时名将, 武功卓著。下联典指东汉望都长班彪及其女史学家班昭,具有才名。
班第功封一等;
孟坚讲论五经。
——佚名撰班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清代乾隆间定北将军班第,征 伊犁,封一等诚勇公。下联典指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 曾会诸儒讲论五经。
十一言及以上联
就东观续成汉书,闺中妙质;
游后庭辞同帝辇,宫内贤妃。
——佚名撰班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东汉女史学家班昭续父班彪所著《汉书》之事。下联典指西汉文学家班婕妤,班况之女,班固祖姑。少有才学,成帝时被选入宫,有《自悼赋》等。
才高续汉书,绝妙两都夸作赋;
丰功标异域,荣膺 万里觅封侯。
——佚名撰班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字孟坚,扶风人。初为兰台令。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历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开创了断代史体例。又有《两都赋》等名著。因受窦宪牵连,死于狱中。下联典指东汉 外交家、 军事家班超,字仲升,扶风人。东汉名将。班固弟。从窦固击北匈奴贵族,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 西域,巩固了汉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后又多次平定叛乱,并击退月氏的入侵,封定远侯。